Search

我開始關注Simone Biles大概是一年前,偶然看了她一段Floor後就被震懾住了。除了她無人能...

  • Share this:

我開始關注Simone Biles大概是一年前,偶然看了她一段Floor後就被震懾住了。除了她無人能敵的體操技巧之外,印象最深刻的是她從容不迫的自信和掩蓋不住的光芒。如果你還不知道,24歲的她被譽為是美國史上最傑出的體操健將,至今贏過27面世界金牌。但這屆奧運,她在決賽的途中決定退賽,原因是心理狀況不佳。
 
媒體在賽前就預測她至少能奪下六面個人金牌;更形容她是美國的國家榮耀,但這樣的光環所帶來的壓力是常人難以想像的。可能是因為她太厲害了,所有高難度的體操動作,都被她表現得輕而易舉,所以大家忘了這是一項多麼危險的運動,需要用盡全力之外,稍有不注意或是心態沒調整好,就可能造成不可逆的終身傷害。而大家也可能忘了,除了天份之外,運動員需要在背後付出我們難以想像的努力,才能換得站上世界舞台的機會,然後風潮一過又要再次被遺忘。
 
Biles在記者會上特別提到,做體操是她最喜歡的事情,但排山倒海的壓力使得她無法進入狀況也難以享受比賽了。回過頭來想想,我們有多久無法真正享受自己熱愛的工作與事物了?面對各種社會和旁人的期待,我們沒有選擇地只能對現實低頭,想說我再撐一下就好了、再忍一下就過了;於是把挫折往心裡吞、把失敗和低抗壓性視為丟臉的事,到頭來,我們究竟是為了自己而過不去,還是為了別人;我們是真的不夠好,還是不夠為自己好?
 
以前的我,深深相信『如果感到正在犧牲,表示你不夠喜歡這件事』,而為了要避免感到犧牲,時刻都要付出120%的努力,才能達到100分的正常發揮,讓努力都值得。但近一年來,我越發感到困惑,並時刻覺得我不夠好;而這種心理狀態,也一點一滴地影響了我的工作表現和生活,因此陷入惡性循環。
 
我們可以同意身體的健康至關重要,卻很難承認心理健康的同等重要性。
 
所以我覺得Biles退賽的決定是很不容易的,除了把個人健康擺在第一位之外,也把機會讓給已經準備好的隊友,因此同隊的Sunisa Lee能替補上位,拿下個人全能金牌(她成為了美國史上第一位榮獲此殊榮的亞裔,但希望這不會成為她的壓力)。一開始有人說Biles自私,代表美國出賽卻放棄機會,但反過來說,她難道就不是了解自己的心理狀況不佳、無法繼續貢獻,才把機會讓給隊友的嗎?
 
Biles留下的傳奇不只是在運動場上的卓越表現,更是她勇於宣告自己的狀況,讓世人更加關注心理健康這個議題。面對這種世界級的壓力,我們也應該要思考,奧運選手究竟是為了國家還是個人在爭取榮耀?能夠躍上高度競爭的國際舞台,誰不想贏得一面獎牌回家,但把運動員的表現和國家榮辱掛鉤並不公平。
 
每一個選手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,在每一面獎牌或每一場失敗背後,都有各自的故事和經歷值得我們去了解。奧運之所以偉大,是乘載了世界上無數頂尖運動員的付出與血淚、而不是國家的榮耀。勝負與得牌的重要性,主要在於選手的努力終於獲得專業的肯定,而不是又為哪個國家推進了幾個國際名次、成為民族的驕傲。
 
很開心能看到這屆奧運,臺灣已跳脫過去的亞細亞孤兒敘事方式,我們選手少了二十年前悲苦忍辱只為國爭光的激昂,轉而展現由內而外散發出的自信眼神與光芒,我們也替他們能拿到個人榮耀而感到開心與驕傲,但贏牌於否,我們都比以往更加關注他們的奮鬥故事。每一聲『臺灣之光』的背後,要承受多少的重量,四年來的默默無名換來排山倒海的壓力,只把選手推向畸形的社會期待裡。
 
回過頭來講心理健康,這是瑞典普遍很重視的課題,看心理諮商並不是件奇怪的事,絕大多數公司也會提供員工免費的心理治療。雖說我們在瑞典的外國人經常會開玩笑說瑞典人抗壓性低,動不動就需要休假或者是壓力過大而看病;但把加班和過度努力看成是榮耀,可能在瑞典人的心中更是一種需要解決的疾病。所以到頭來,並不是別人抗壓性不足,而可能只是他們看到了更重要的東西,而做了取捨。
 
人生和職涯都是跑馬拉松,當我們能把自己的健康擺在第一位,才能跑得遠、也跑得精彩。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
住瑞典十年的臺灣男子,寫一些關於瑞典的好與壞。 - IG: the_david_liu - 文章彙整:medium.com/@david_liu - Clubhouse:davidliu
View all posts